土木工程学院
在清明节这一追思先辈的重要时节,为进一步强化党性教育,厚植爱党、爱国、爱社会主义情怀,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精心组织开展“踏寻红色遗迹,赓续红色精神”主题活动,引导所有入党积极分子、发展对象、预备党员及党员,利用清明假期,走访家乡或工作地点附近的红色教育基地、烈士陵园、纪念馆,以实际行动铭记革命历史,传承红色基因。
2023级工程造价01班
杨梦晓
清明假期,我选择了前往郑州市的碧沙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。
在参观过程中,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那种坚定的信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。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,不惜抛头颅、洒热血,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。这种精神,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学习和传承的。
通过这次参观,我更加明白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。我们要铭记历史,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,更要将革命先烈的精神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,我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,坚定信念,勇往直前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此次碧沙岗之行,让我深受教育,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。我将把这次参观的经历和感悟,化作前行的动力,努力成为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,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。
2024级工程造价02班
陈蒙
踏入中牟县烈士陵园,肃穆之感扑面而来。葱郁的松柏静静伫立,仿佛忠诚的卫士,守护着这片安息着英烈的土地。园区内,纪念碑巍峨高耸,“革命烈士永垂不朽” 几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,刺痛了我的双眼,更震撼着我的心灵。
沿着小径前行,烈士墓整齐排列,每一座墓碑背后,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。他们或是在战争年代冲锋陷阵,为民族解放抛洒热血;或是在和平时期默默奉献,为人民幸福牺牲自我。站在墓前,我不禁思索,他们也曾是父母的孩子、孩子的父母,有着自己的生活与梦想,却为了国家和人民,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与危险的道路,直至献出宝贵生命。
陵园中的烈士事迹陈列馆,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。泛黄的照片、陈旧的遗物,无一不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。在这里,我了解到先烈们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定信念,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大义凛然。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,什么是无私奉献,为我们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。
走出烈士陵园,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此次踏寻,让我深刻明白,今日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,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应当铭记历史,传承红色基因,将红色精神融入血液,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奋斗,以实际行动告慰先烈,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。
怀着崇敬之心,我踏上了红旗渠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色土地。当亲眼目睹那蜿蜒于太行山腰间的“人工天河”时,内心被深深震撼,红旗渠精神的磅礴伟力,如同一束强光,照亮了我对奋斗与奉献的认知。
在红旗渠纪念馆里,泛黄的照片、简陋的工具,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。林县人民为了摆脱干旱的困扰,在物资匮乏、技术落后的情况下,靠着一锤、一钎、一双手,历时十年,硬是在陡峭的太行山上开凿出了一条生命之渠。这种“誓把山河重安排”的豪迈气概,是战天斗地的坚定信念,彰显着为了人民、依靠人民的使命担当。
行走在红旗渠畔,抚摸着渠壁上深浅不一的凿痕,仿佛能看到当年建设者们不畏艰险,悬在半山腰开山放炮的身影。他们不怕困难,不惧牺牲,用热血和汗水诠释了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。
红旗渠精神穿越时空,历久弥新,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。在当下,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,科技创新的“卡脖子”难题、乡村振兴的繁重任务,都需要我们发扬红旗渠精神。它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,脚踏实地、埋头苦干,以奋斗者的姿态砥砺前行。
红旗渠不只是一条渠,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。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拼搏。
此次活动,是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创新党性教育形式的有益探索,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家乡或工作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。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入思考,支部成员对党的革命历史有了更为直观、深刻的认识,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未来,学院学生党支部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,引导广大党员铭记历史,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,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,投身到学习和工作中,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。
扫码关注
土木工程学院